1965年国内的工业布局开始大规模调整,将原来大多分布在在东北、沿海和大城市的一些工厂,开始有计划地迁移到内地以及山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三线年珍宝岛战斗以后,中苏两国关系空前紧张,苏联在我国的边境陈兵百万。为避免苏联对我国的突然袭击,除了深挖洞、广积粮以外,国家的三线建设进入了空前的高潮,各地的三线建设搞得如火如荼。
众所周知我国当时三大钢铁企业不是在东北一带靠近苏联(鞍钢、包钢),就是在大城市武汉(武钢)。钢铁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钢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八百万吨。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我国当时的三大钢铁联企业,所处的位置和平时期没有一点问题,但是若发生战争就极其容易招到敌方的攻击。所以建设一个三线的钢厂,军用特种钢厂的设想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一九六八年后经过中央、国务院、军委同意,数个三线工程同时开工建设,这几个三线工程有一个著名的特点,那就是直接由总后勤部企业部承办。我所在的湖北省松滋三线工程,就是这里面的之一,工厂名称应该是:松滋特种钢厂,代号:中国人民第二三五八工程。
1969年松滋钢厂的立项和基本建设真正开始,工厂的规模是职工二万人,级别为副军级。工程名誉指挥长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后勤部长,常务指挥长是总后政委,号称最年轻的中将张池明。
按照三线工程优先的原则,再加上是三线工程,所有的人员配备都是最优先的。的大型钢铁企业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虽然不是冶金部直接牵头,但是总后勤部也从武汉钢铁公司等国内主要的钢铁公司抽调了少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抽调了国内冶金行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后勤部企业部本身也有数量庞大的大小工厂,从本身的企业也抽调了大量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我所在的物资处,就有3505工厂、3303工厂、3604工厂、岳阳3517工厂、漯河3507等工厂的人员。最大的职工来源还是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为了大干快上尽快见效,总后勤部从抗美援越的转业军人当中成建制将汽车兵全部安排到了2358工程指挥部,另外也在湖北省和全国各地招收退伍转业的军人,人数达到了5000人以上。
另外一个最大的来源就是湖北省各地的知识青年了,2358工程成为湖北省当时最大的招工单位,招工的人数接近一万人以上。松滋特种钢厂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地区松滋县,荆州地区和临近的宜昌地区的知识青年就成了最先受益的招工对象。长江前浪推后浪,前浪带走泥巴浆。就这样我这个宜昌市的下乡知识青年就被长江的前浪携裹到了松滋特种钢厂。
71年的秋天刚刚来临,窒息的暑气还没有退去,江汉平原绿油油的晚稻刚刚弯下摇曳的身枝。空气当中到处弥漫着稻谷和稻草的涩味。我插队的湖北省枝江县问安区云台公社和平大队,位于江汉平原的最西端,是一个典型的水稻产区。
下过乡的朋友都知道,在农村最辛苦的就是水稻产区了。从四月份开始的插秧,收割小麦,收割油菜,再到6月份的双抢,累得要你怀疑人生。
双抢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双抢全称就是抢种抢收,收什么?收割早稻,种什么?抢种晚稻。因为季节的关系,这都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本来这里的稻农以前都是种一季稻。产量不错,农民也不是太累。连四川成都平原稻农都有一句老话,叫“秧子薅上坎,天天坐茶馆”。
但是到了文革时期,公社开始强迫种三季稻。这样农民的劳动强度就陡然上升了,双抢期间每天都是凌晨四点起床,晚上十点收工。头顶炎炎赤日,脚踏滚烫泥浆。农民还有一个家,还知道将腊肉放到这一段最难熬的时间来吃。我们有什么?我们屁都没有?一帮16-17岁的男知青收工以后,跳到池塘里面打一个滚算是洗澡,泡一碗盐水饭算是晚餐,经过二年的双抢劳动有点熬不住了。
这不刚刚参加完双抢,身心极端疲惫。生产队李队长又安排我们出工踏水车去了。我们生产队紧靠问安到草埠湖公路边,随着踏水车敲起的哐哐铜锣声,带来了一丝生气,打破了田野的宁静。诸位看了可能诧异,踏水车就踏水车,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何需要敲铜锣?这样的一个问题二年前我也不懂,踏了二年的水车我才知道,这个铜锣就好像划龙舟的铜锣一样,是要集体作业的四个人统一用劲的节拍,还有一个用处就是防止打瞌睡的,因为踏水车的劳动太过单调,打瞌睡容易掉下水车踏板,造成安全风险隐患,与其他无关。
哎,和平七队的哥儿们,你们这是如何啊?是准备当先进知青?还是准备扎根农村啊?随着一声怪里怪气的问候声,隔壁的四队知青小陈来到了我们身边。看见小陈来访,我回道:我们不准备当先进,也没有准备扎根,就是一个正常的出工莎,乍得啦?陈练章说:窝豁,你们七队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现在整个和平大队可能就是你们七队在出工了。我告诉你们一个最新的特大喜讯,我们这里马上就要招工了……。
听见陈练章的话,我们几个不约而同戛然停止了踏水车,大家将信将疑地问道:陈连章,你这是蒸(真)还是煮的哟?陈建章看见我们将信将疑的,就发了一个毒誓,劳资要是哄你们,就是王八蛋。赌10块钱,你们敢不敢?
10块钱可是当年的巨资,这一下我们始终相信可能这是真的,盼望已久的招工就要来了。生产队老李队长应该也听到了消息,对我们知青出工抓得特别紧的老李,也对我们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李队长说:你耳们在我们这里呆不了几天哒。从这一天起,我就没有出工了,二年的知青劳动到此为止,真正开始了知青的最后阶段准备招工。
很快我们就知道了确切的消息,首先来枝江县招工有二个单位,一个是大名鼎鼎宜昌330工程,另一个就是威风凛凛的2358工程。都是有时代特色的代号工程,牛逼啊。宜昌当时正在修建葛洲坝长江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建设者和劳动力。枝江县属于宜昌地区,宜昌大工程到宜昌地区招工算正常。我所在的大队和生产队都是宜昌知青,我们本人也是从宜昌七中下放插队的,所以很多的宜昌知青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宜昌。
另外一个招工单位就有点神神秘秘了,经过了解后知道这是一个2358工程。当时的军队已经全面介入地方三支两军,枝江县和全国一样也成立了军管小组,在全国学习的热潮中军队的威望都达到了顶峰。当兵是当时最时髦的事情。我当时对军队也是很向往的,学校有一个同学与俺一样到农村插队,没有坐热就悄悄地当兵去了,哎呀!把我羡慕的一地流口水。所以我和很多知青一样都有这个当兵情节,不能当兵能到一个全称是中国人民2358工程也觉得不错。所以军队的2358工程来到枝江县也成了当地的最大的新闻。据小道消息说该单位在我们这里招工的人数将是最多,政审最严格,体检按照参军的标准,牛啊。
一时间,有关2358工程招工 就像一个魔咒在每一个知青中间发酵,摧枯拉朽成为当时的暴风眼。各种未经证明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奇了怪了当时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都是人云亦云。不知道知青的消息是从哪里传来的?如果有网络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2358工程的神秘慢慢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原来神秘的2358工程不是在武汉市,也不在宜昌等城市,而是在一个湖北松滋的一个山嘎嘎的地方,连一个平原都不是,我们这个下乡的地方好歹也是一个平原吧?
一些老道的宜昌知青已经厌烦呆在宜昌以外的地方,我一个大队的同学就对2358工程不感兴趣。他的理论是我们刚刚出了农村,又跑到深山老沟去,吃多了,划不来,没意思,三句话总结得非常到位。
所以以这位同学为代表,他们是葛洲坝330工程的坚定粉丝。听了大家的评估以后,我倒是没什么,宜昌也好,武汉也好,招工就好。况且是一个的单位,一个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我最主要的情况是我没什么好选择的,因为俺当时还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个正在走的走姿牌的子女。有个地方能要俺,就已经是烧高香了,哪里有什么这里挑哪里选的?
最后的结果有一点戏剧化,宜昌的三三零工程招工也不都是到宜昌市去,我们大队有不少的知青是到了宜昌330工程,但是分配到了330工程荆门水泥厂,那更是一个光灰的地方。唯一幸运就是330水泥厂是国营大单位,没有以后的亏损、倒闭、下岗,失业、低保那一些无奈的时光。
宜昌电子管厂好吧?当时属于跛子的翘砰了,我所在生产队知青就去了二个,但是98年的时候,宜昌电子管厂破产倒闭了。你想想看世界已确定进入了微电子时代,进入芯片时代,宜昌一个小小的三级地级市,还是电子管厂?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吗?所在知青除了调走的逃过一劫之外,留在哪里都经历了买断、下岗、待业的无奈时光。98年的时候都40多岁的了,在厂里面是技术岗位大咖,出来以后狗屁都不是,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相当于重新下乡当知青。日子能好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