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城”孕育《钢的城_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江南全站地址-江南娱乐手机版下载安装
江南全站地址
江南娱乐手机版下载安装
新闻资讯

“钢的城”孕育《钢的城

时间:2024-09-23 21:27:04 来源: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2月17日至19日,长篇小说《钢的城》研讨会暨中国作协黄石采风行活动在黄石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人民文学出版社、《十月》杂志社、湖北省作协主办,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中信特钢承办。

  这是一次文学作品与黄石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罗日新说:“黄石是我的精神原乡,是我生命最重要的部分。《钢的城》是我为故乡写的书,如果这本书可以为黄石竖起一块牌子,让更多人来了解黄石,继而爱上黄石,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长篇小说《钢的城》,以大冶钢厂为原型,既讲述了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的故事,也展现了“钢的城”“钢的人”在时代发展浪潮中锐意创新、永不言败的奋进精神。

  临钢有百年历史,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中,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北时兴建的汉阳铁厂,也是当时清政府治下唯一的新式钢铁企业。后来盛宣怀任经理时,奏请清廷,合并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改为官督商办,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间有一段时期曾被日本人控制,抗战结束之后才回到中国人的怀抱。1949年之后,钢铁厂重新兴盛,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有“共和国工业摇篮”的美誉。这摇篮里,有数万名工人、数万个家庭,由此又衍生出为这数万家庭服务的行业:医院、学校、托儿所、菜场、商店、电影院、广播站、邮政所、银行、饭馆……钢厂于是成了钢的城。

  稍对黄石这座城市知道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笔下的《钢的城》,就是黄石这座“钢的城”。

  作为华夏青铜文化和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黄石是一个有着近4000年矿冶文化、被称为“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城市;是一座与湖广总督张之洞有着不解之缘、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城市;是一座毛主席“骑着毛驴都要来看一看”、被称为“华中工业粮仓”的城市;是一座依山傍水襟江环湖、被称为“百湖之市”“江南明珠”的城市。

  作者罗日新,出生在黄石,生长在黄石,他早年曾任大冶钢厂技术员、分厂副厂长,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但仍从事钢铁相关行业。他概括自己的大半生为:炼钢、卖钢、写钢,“钢厂”和“钢城”早已融入到了他的血脉之中。

  “黄石是我的故乡。钢铁人有句话,说一块铁只有在熔炉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块好钢。对我来说,黄石就是我人生的洪炉。因为有黄石,有大冶钢厂的生活经历,才有《钢的城》。”罗日新说。

  就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梁晓声的东北,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黄石这座“钢的城”就是罗日新的文学故乡,在生活的积淀中,他深情地记录着“钢的人”,书写着“钢的城”,小说中还出现了不少真实地名,如东方山、海观山、四门、黄思湾、工人村等。

  《钢的城》的故事,就是“钢的城”的故事。在长篇小说《钢的城》的扉页中,罗日新写有这样的献词:“献给我的父亲罗宝山和大冶钢厂的兄弟姐妹。”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钢的城》是一本和钢铁行业和工业有关的书,是作者罗日新半生从业经历和创业生涯的浓缩和延伸,也是他献给他的家乡黄石,献给哺育他成长的大冶钢厂的文学战歌。这是一本贴着生活写、贴着人物写的小说,有画面感、有戏剧性,很好读,也非常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有读者把这本书称为工业版的《人世间》,我觉得这种评价也很准确。”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说:“如果说黄石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新中国工业史,长篇小说《钢的城》就是读懂这段历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以钢铁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切入点,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进程,体现出黄石人民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的担当情怀,盛赞了黄石人民开山掘矿的创业精神,唯新求变的创造精神,不惧锻造的奋进精神,浴火重生的超越精神,充分体现黄石工业之美、工厂之美、工人之美。”

  在阅读《钢的城》之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岳雯对于黄石这座城市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和好感,但同时也有两个问题时刻缠绕着她,“会去想临江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黄石和临江又有咋样的关系?”

  来到黄石之后,岳雯有了更多感触。她说:“黄石是临江的各种投影,但是临江也不完全等于黄石,它是在黄石的基础上用心灵构建出来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它里面能看到影影绰绰黄石的影子。文学和城市互相成就,互相成全,互相滋养,互相丰富,到达一个更伟大的境界,这可能是《钢的城》对我们这个城市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文学在讲述钢铁行业故事方面,涌现了一些重要的作品。而今天我们研讨的罗日新的《钢的城》,无疑又是钢铁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最新收获,给了我们新的惊喜。这部反映工业战线、钢铁战线辉煌历史和现代转型历程的优秀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为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呈现了崭新的审美经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长篇小说《钢的城》,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钢的城》以宏大的视野、史诗性的品格、全景式再现了钢铁行业波澜壮阔的改革、转型、发展、重生的历程。这是一部钢铁人书写的关于钢铁的百科全书,是表现钢铁行业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改革史、转型史的力作,既书写了钢铁行业与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书写了钢铁行业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也深刻表现了钢铁行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血泪、牺牲、奋斗、裂变、挣扎和困惑。二是小说用心用情,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几代钢铁人的形象,展现了钢铁人的创业史、心灵史、奉献史,这是一部向中国百年钢铁史,向一代代钢铁人致敬的优秀长篇小说。三是这部小说多线索多结构推进。从日常生活和个体命运入手,表现宏大主题和时代命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张莉认为,《钢的城》在讲述改革者故事的同时,很多写作手法上可以借鉴。“《钢的城》写到了改革者,还有普通工人的精神困境,提及了大时代中国人的价值问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叶立文说,这部作品全景式再现钢铁工业的发展概况,具有自觉的史诗追求。与此同时,《钢的城》又和上世纪的改革小说接轨,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改革人物形象,也表现了激烈的新旧观念斗争和共渡难关等道德主题。

  “这部小说叫《钢的城》,写的也是这个因为钢而兴起的城市,钢铁般百折不挠、九死而重生的创业精神。他写了以临江钢铁为代表的整个钢铁行业在转型期的困境,写了企业管理者的命运。”《十月》杂志社主编助理、《钢的城》责任编辑谷禾说。

  《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石华鹏说:“深深打动我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小说反映出来的年代感,我现在很喜欢看具有年代感的作品。当年的国有大厂里面形成的各种文化,可能在今天消失了。作品重拾这段回忆,具有时间的悠长味道,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感扑面而来。”

  湖北广播电视台原总编辑雷刚认为,小说描绘了国企改革的群像,尤其是画活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工人;既是国企改革的巨变史,也浓缩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是鲜活的黄石城市变迁史。

  在研讨会的会场之外,更多的读者也从《钢的城》中看到了自己过去奋斗的身影。17日,在央视《读书》栏目和作者罗日新访谈时,一名大冶特钢的工人等待在现场,他和记者说,他是罗日新昔日的工友,在阅读《钢的城》后,他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生活、工作和奋斗。

  罗日新介绍,在《钢的城》出版发行后,不少昔日的工友也曾联系过他。“他们读到我的书,都在对号入座找自己,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还忍不住八卦……”罗日新说,这些难忘的人和事,正是自己创作灵感的源泉,艰难而漫长的写作中,正是因为想到他们,他才坚持写了下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庆祥说:“来黄石之前,对黄石完全不了解,对中国的钢铁文化了解也非常少。通过对《钢的城》几次的阅读,我对钢文化,对湖北黄石这一个地区产生很大的兴趣。”杨庆祥认为,《钢的城》是现象级的作品,它是工业题材加改革小说的合体,书中讲述的故事为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提供了新的历史叙事视角。

  武汉大学教授叶李说:“我觉得这是一部真正的具有了世界视角的中国故事,这在《钢的城》的下半部分反映出来,中国的工业产品怎样走向世界,并且在大国博弈当中怎么样去争得自己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这也是一个展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想,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历史主动性的中国故事。这也是一部站在文学文化交叉地带的具有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的理想主义的厚重之作。”

  武汉大学副教授韩晗说,《钢的城》为黄石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代表共和国最早钢铁记忆的东西,留住了黄石工业立市的城市文脉,代表了黄石市民的共同记忆。小说《钢的城》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文学尝试。小说以大冶钢厂为切入点,展示了黄石这座城市作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钢的城》构建了一套新的文与城的关系,是一部因城而生的书。《钢的城》的主体是“钢的人”,核心是“钢的魂”。黄石目前正处于从“钢铁矿山”向“绿水青山”的历史转型期,我们现在迫切地需要留住“钢的城”,让它成为黄石的“红色乡愁”。他建议,黄石市可以拿出一个“钢的社区”,活化利用,打造出一个世代流传的“钢的城”,让那段与共和国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峥嵘岁月成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使“钢的魂”成为黄石这座城市永恒的血脉。

  《作品》杂志社主编王十月说:“这个小说写一群钢铁人的生活,他的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写出了我们湖北人直爽的一面。”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认为,这部小说在工业题材、历史叙事和美学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他既写了改革者的奋进,也写了失败者的挣扎,又写了革新者的尝试;写冰冷的历史语境,同时也写了历史中的温情和体恤。他的整体风格其实是刚健有力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格调。叙事手法非常娴熟,可读性比较强。”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陶宏家说:“《钢的城》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大刀阔斧、不计后果改革的易国兴,不屈不挠、重情重义的实干家祝大昌,还有一大批普通工人都刻画得可亲、可敬、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钢之魂、刚柔相济、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家国情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也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黄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周庆荣说,黄石的历史是炉火点燃的历史,黄石的文化是钢铁炼成的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石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从先进制造之城到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是黄石靓丽的新名片。深厚的工业底蕴使黄石具有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基因,而《钢的城》激活了黄石沉睡的文化宝藏。期盼《钢的城》在大家的关心关爱下,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罗日新认为,作家有一个责任,就是为我们的时代来保留记忆,或者说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我热爱生活,从生活到文学,我会不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去追求,去探索。”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钢的城》责任编辑付如初则从现实性、文学性和传播力的角度解读《钢的城》,她说:《钢的城》之所以能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视野,首先是因为人文社有出版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厚传统,对现实主义文学本身有比较深的理解。“我们尤其看重一部作品对时代的书写、对现实的呼应,看重题材的稀缺性、独特性和无法替代性,《钢的城》显然具备这样的特点。同时,它的文学性,即在新的人物关系、新的命运逻辑方面的原创力;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语言和内容的契合度,结构与内容的匹配程度等等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它符合我们对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可读、可感、可想的要求。传播力则表现在它鲜明的行业特征、地域特征和可进行IP开发转化的特征。作为编辑,最大的欣喜莫过于见证一个作家从无名到有名,陪伴一部作品从无名到有名。这是出版的魅力,也是编辑最大的价值感。”

  长江电影集团董事长陈敦亮表示:“小说的视野开阔,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既写出了百年钢厂的生存转型,也塑造了工人群体的心灵雕像。这些人物符合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逻辑。从他们的身上书写出炉火钢花的百味人生,可歌可泣,令人热泪盈眶。这个小说实现了‘钢的人’‘钢的城’‘钢的魂’的融合。我们大家都认为它具有改编成电视剧的一个潜质,改编的难度不大,我们判断有可能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修文说:“我对《钢的城》,对罗日新,有很突出的两个感受。一是罗日新在写作上无限逼近真实的生活,重拾了过去文学上的专业精神。为写好《钢的城》,他一遍一遍推倒重来,一遍一遍舍弃旧我,这种自我纠缠在今天很值得很多作家去学习。二是尤其感动。《钢的城》绽放出来一种柳青、路遥式的光芒,这样的人格令人非常欣赏。作者坚信我们也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坚信会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绝对地信任奋斗、肯定奋斗,肯定我们也可以对这样一个世界产生最终的改造。我觉得这样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已经消失非常久了。作为这几年湖北涌现的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我们将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部作品。”


Copyright © 2010 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鲁ICP备10035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