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特钢000708)”)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8.40亿元,同比下降5.59%。此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中信特钢实现营业收入1092.03亿元,同比下降4.2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1.26亿元,同比下降10.41%。从近期披露的两份财报来看,中信特钢业绩承压不小。
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中信特钢董事长钱刚直言:“整个钢铁行业粗钢产量10.05亿吨,总利润291亿元。中信特钢以不到全国粗钢产量总量的2%,实现了超过行业20%的利润。”然而,傲视同业的背后,难掩中信特钢面临行业下行与经营风险的双重压力,这家热衷于并购的“特钢航母”已陷入发展“暗礁区”。
对于2024年营利双降的局面,中信特钢更多地归因于外部环境。其在年报中表示:“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进入存量发展、减量调整的关键阶段,整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不利态势,行业效益连年下滑,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信特钢还表示,“钢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行业自律的力度仍远远不足”。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中信特钢加大了降本增效力度,深入推行“极致成本、极致效率”攻关,落实482个降本项目。从年报数据分析来看,降本增效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方面,报告期内,中信特钢经营成本为951.74亿元,同比下降3.9%;另一方面,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减少,分别同比下降2.36%和3.06%。
然而,从营业收入来看,中信特钢主业产品全线遇冷,最终使得其降本举措带来的收效甚微,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29%。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信特钢四大主要营业产品收入均有所下滑,其中占据营业收入39.4%的特殊钢棒材,同比下降5.85%;占据营业收入10.49%的特种钢板,同比下降9.88%;特殊钢线材和特种无缝钢管同比分别下降1.82%和3.19%。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特钢在薪资待遇上“大砍特砍”。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高管合计领取报酬2089.58万元,同比下降58.81%。降薪并不局限于高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中信特钢人均薪酬约13.64万元,同比下降2.39%。
从比例而言,中信特钢高管层在降薪方面做到了“身先士卒”,但从绝对数额来看,其共度时艰的诚意仍有所欠缺。相比于13.64万元的人均薪酬,多数高管依旧维持百万年薪,如中信特钢董事、副总裁罗元东税前报酬总额达235.48万元,监事会主席郏静洪税前报酬达228.64万元。剔除独董后,2024年中信特钢披露报酬的11名高管平均报酬达186.69万元。
市场环境的压力已传导至中信特钢的财务情况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信特钢存货金额高达167.45亿元,同比增长0.31%,占总资产比例达15.08%。某一些程度上讲,天量存货正在中信特钢内部形成一个无形的“堰塞湖”,给其带去极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中信特钢债务压力同样不小。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信特钢负债总金额达672.15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同比上升8.12%、合同负债同比上升3.36%、长期借款同比上升16.33%、租赁负债同比上升0.03%。中信特钢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0.53%,在资本密集型的钢铁行业内仍处于合理范围,但随着行业不景气的持续和自身盈利能力的减弱,高资产负债率或将导致更大的经营风险,成为影响中信特钢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
此外,中信特钢还需警惕坏账风险。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信特钢有近59.06亿元资产受限,同比增长2.99%,受限原因包括银行承兑保证金及保函保证金、开具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质押等。中信特钢关联交易也频繁发生,年报披露重大关联交易38项,涉及金额超97.69亿元。最新公布的2025年一季报还显示,中信特钢一季度应收账款增加了24.43亿元,增幅高达45.23%。
除财务风险外,中信特钢还面临大量诉讼问题。年报显示,中信特钢涉及诉讼事项71笔,涉案金额近3.55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诉讼为合同纠纷,表明中信特钢在履约方面或存在较多问题。
报告期内,中信特钢子公司江苏泰富管材科技有限公司还曾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处罚原因显示为“在未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上开工建设与修复无关的项目”。这表明中信特钢在合规方面有待加强。
为应对行业下行压力,中信特钢将更多转型希望寄托在“出海”上,并使用其在国内大获成功的“并购”策略。其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以来重点对20多个海外项目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系统论证,并明确了“资源+主业+分销”全产业链布局的国际化战略,确定了“并购优先、由后往前、先小后大、稳妥推进”的实施策略。
业绩说明会上,中信特钢董事会秘书王海勇透露,公司计划在东南亚打造海外生产基地,将优先采用“并购+改造”的方式。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在海外打造300万吨的优特钢生产基地,争取在今年实现实质性的项目落地。
不过,从年报披露的情况去看,中信特钢的“出海”之路似乎不太顺利。报告期内,国外市场贡献的营业收入约为139.17亿元,同比下降12.2%,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从2023年的13.9%下滑至12.74%。中信特钢2023年年报中,定下2024年“销售总量1920万吨,其中出口280万吨”的目标,但最终仅实现出口销量220.2万吨,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
本次年报中,中信特钢定下2025年“销售总量1860万吨,其中出口265万吨”的目标。然而,今年以来全球外贸冲突加剧,越南、韩国先后宣布对中国钢铁出口征收反倾销税,让中信特钢的“出海”之路更加坎坷。
中信特钢还瞄准了AI赛道,加大布局机器人产业核心材料研发。罗元东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公司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提供滚珠丝杠、RV减速机关键材料、谐波减速机关键材料、直线导轨、拉力器等材料,已实现批量供货。然而,相当一段时间内,新兴业务对中信特钢营收的贡献都较为有限,反而需要消耗大量研发投入。如何提振传统“主引擎”、降低经营风险,才是这艘“特钢航母”走出“暗礁区”的关键。